Social icons

電影:Perfect Sense “末日情緣” 2011

Sunday, May 27, 2012

實在是很慶幸自己有個什麼電影都看的男友。即便我們喜好不盡相同,不合口味的電影他常常看到睡著,但仍然不減他什麼都願意看的冒險心。而我也常常因而受惠,原本只是他想看什麼我就陪他看,卻因此接觸到許多驚為天人的片子。要不是他,許多現在的愛片可能到現在都還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最近收進我的電影收藏簿的是2011年上映的英國片 "Perfect Sense" ,台灣當初翻“末日情緣”(看完查資料才想起來,嗯好像有印象去年有這部電影,但台灣翻譯的片名完全不會讓人想走進電影院阿,每部聽起來都超雷同的...)由 Ewan McGregor (伊旺麥奎格)以及 Eva Green (伊娃葛林)主演。

電影的開頭就直接讓觀眾知道,這不是一部依循商業手法拍攝的電影: 由一些好似紀錄片以及靜照組合成的片段(這樣的蒙太奇會繼續貫穿整片,令人想起2010年上映,同樣是伊旺主演的 "The Beginners"),猶如人在死前回顧一生的跑馬燈一般,Eva Green 的聲音旁白著,"There was dark, there was light. There was man, and there was woman..." 到這裡我好似看到《聖經》裡創世紀的身影,以為或許這是部要討論生命的電影,等到電影進入前半段我們得知女主角Susan(Eva Green飾)是個流行病學者,剛結束一段受傷的感情,回到工作崗位,隨即面對一種全新的傳染病,病人會先情緒失控,被極度悲傷淹沒,接著喪失味覺。

這才意識到“事有蹊蹺”;發展出有點科幻的情節,這到底是部什麼片呢?正當你腦中浮現另一部片,也許是《盲流感》,也許是《全境擴散》;在腦中試圖歸類的同時,已被電影鋪陳吸引住,隨著逐漸推演展露的劇情線,入迷的看到最後。


電影逐漸發展出一個主軸以及邏輯。有種不明的傳染病(但不能肯定是傳染病,因為找不到傳染源)正在全球爆發。人類莫名開始經歷感官的喪失。在無來由的極度悲傷後喪失嗅覺。過一陣子後人們忽然集體出現強烈的慾望(以吃的慾望表達),接著喪失味覺。

這時不安已在心中產生,但束手無策的病理學家相信,這些只是暫時性的病症,會過去的。接著他們得知泰國有人開始喪失聽覺。在那之前他們會經歷瘋狂和暴怒。等到安靜下來,人們發現從此也只能聽到安靜。這時人們心中領會到一種邏輯,恐慌開始蔓延。社會體制開始崩解。有人行為開始失序,也有人為了接下來作好最壞的打算,開始練習失去視覺的世界。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劇情依循著觀眾的期待推展到視覺的喪失,卻在這裡結束。但末日是否在此終結?還是人類會繼續經歷和世界最後的連結: 觸覺,的喪失?未交代的卻是最令人害怕的。觀眾只能憑想像感受那完全喪失五感的世界。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處碰不到(試想皮膚碰到什麼都不會有感覺,好像全身麻醉那樣),整個人彷彿在黑暗中孤獨漂浮的腦子,有著意識,但沒有軀殼。要怎麼證明自己存在?要怎麼和愛人相伴?要怎麼活著?要怎麼死去?

真正的末日是孤獨。在孤獨之前男女主角找到了對方。但這最後一眼,是否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勇氣面對孤獨的死刑?

電影雖然有個科幻片災難片的主題,但卻著重於刻劃“人類社會如何面對巨變”的人性上。Ewan McGregor 飾演一家高級餐廳的主廚 Michael。導演以餐廳作為社會的象徵,在每次面臨感官喪失的社會恐慌中,Michael 工作的餐廳總有辦法在瀕臨歇業的絕望中找到重生的方法。象徵著人類社會即使遭逢巨變,也會自然的盡一切可能調整,適應,以維繫社會的正常運作。失去嗅覺,那就習慣聞不到。失去味覺,那就習慣嘗不到。片中不乏許多荒唐的劇情,如餐廳後來發展成看,及摸食物的地方。為了維持社交活動的正常,人們依舊上餐廳聚餐,即便聽不到,他們用唇語和手勢交談,看食物的顏色,感覺食物的溫度,報紙也刊登美食專欄,評價餐廳的食物“溫度有層次,質感清脆,柔軟”等等,彷彿人類從來就沒有過嗅覺味覺和聽覺一樣。這是現代快速版的人類演化,也是現代人類可悲又殘酷的生存方式。

電影另一個重心還是愛情。在不確定的情境下,原本最不可能相愛的兩人相愛了。沒認真談過戀愛的花花公子和被花花公子傷害過的女人陷入瘋狂熱戀。每一次的感官喪失都讓他們更貼近彼此;讓人想到911事件等等的場景下,因為意識到人的脆弱和孤獨,所以人和人之間變得溫暖,愛情變得容易而強大。其實愛情似乎本來就該如此簡單。一對一,因為不想孤單老死加上需要繁衍後代而結合,相守。是社會價值以及高度文明將愛情複雜化,成為一種遊戲,一種冒險,一種權力的鬥爭。


看完我的第一個感想是: 編劇真是個天才!Kim Fupz Aakeson。瑞典人。我想他是繼 "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 編劇 Charlie Kaufman 之後,我打從心裡欽佩的編劇了。

Kim Fupz Aakeson, 1958年生。長得還滿帥的。有種成熟男人的魅力~

電影對於末日的刻畫,其實對我來說反而是寫實的。彗星撞地球、撲天蓋地的洪水,這樣的情節非常容易想像。人類共生死,是福是禍誰都躲不過,較可以認份地接受。但是世界緩慢的崩塌,卻考驗著人性。這不正如同此時此刻的我們?對於2012末日說,有人選擇忽略,每天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也有人選擇相信而趕在末日前自殺。理智與瘋狂,或許只是一線之隔。誰能保證,瘋狂不也是一種傳染病,(否則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邪教的誕生?)流行病理學家或許能找到殺死病毒的方法。但若病毒是人性,科學依舊是手下敗將。在畢生專業遭到重大挫折的同時,價值觀也漸漸摧毀,被感染“憤怒”的愛人說出重擊她內心傷口的話,因而擋不住“憤怒”的感染,進而喪失了聽覺。



有一個幾乎是剛剛才忽然意識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是 "Perfect Sense",而不是 "Perfect Senses"? 那一個最完美的感官,到底指是什麼呢?

(在這裡我真心懷疑編劇及導演有看過Diane Ackerman的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這本書,並從中獲得靈感~~)人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建構於五感。嗅覺,味覺,聽覺,視覺,和觸覺。少了任何一種感官,人類都無法完整地感受這世界。所以當我們失去所有五感,是否還是能存在?最完美的感官,是否指的是五感以外,存在於心靈的第六感?只要我們還有意識,我們就能想像,就能回憶。我們的腦中有我們以及我們自己的世界的連結記憶。所以感受(Emotions)以及想像(Imagination),所謂心領神會,是否就是所謂最完美的感官?


還有我覺得選角很棒。Ewan McGregor 有種大男孩的憂鬱和純真。你看著他,你知道這個男人或許犯過錯,或許還不懂愛,但心中還有塊純淨的空白,等著那個對的人出現填滿。而神祕高傲的 Eva Green 則是恰巧相反,看似對感情有種不可一世的堅強,事實上卻是個願為愛奉獻一切也因此受傷的女人,不可侵犯的外表藏著充滿殘缺遺憾的內心,等著一個人擁抱她的殘缺,讓她再次相信愛。


其實我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在於,他以一種“詩”的敘事手法,不疾不徐,真摯賦有感情的語調,娓娓道來一個極為聳動的主題。運鏡很特別,剪接很特別,畫面編排的藝術性很高,音樂也找來大師譜曲,成就這部在恐慌淒涼的末日場景中,露出黯黯溫暖人性的電影。

最喜歡的畫面剛好被拿來當成海報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導演/攝影的巧思及美感,畫面會說話。

(點我連結至電影介紹)

歐對了,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地方引起很大騷動,那就是男女主角幾乎三點全露的激情鏡頭。導演是處理這方面鏡頭的大師。我只能說我太佩服兩位演員了,以及 Eva Green 身材太好!!



2 comments

  1. 這部片真的值得一看,你寫得很好:)

    ReplyDelete
    Replies
    1. 謝謝妳~~~~ 有人願意看完我支離破碎的思緒拼湊起來的東西,好感動歐!

      Delete

Jillybean's Beauty & Life 2014. Powered by Blogger.